说  明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前身是贵州工学院(后更名贵州工业大学)采矿系。成立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七日。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党委及院领导,为发扬继承采矿系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以“211”标准建设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激励后人努力,决定建立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自建校至今完整的院史。此事追溯到五八年建系历史,事隔半个世纪。为尊重历史,力求史实准确,请了几位老同志共同回忆,写下了初稿。今后在院史的发掘中,有新内容可以及时补充,发现有不确之处,也可以史实为据进行修改,使院史更趋完善。初稿文字中一些数据,如培养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科研项目,教师著作及科研论文数,等等,请学院向有关同志询问统计准确后填入院史。本稿记述史实,时间跨度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九年。二OOO年以后历史,由学院领导组织现今在职同志予以补充。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院史


一、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历史沿革­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前身是贵州工学院(曾于九六年改名贵州工业大学)采矿系,成立于一九五八年。是建院初期设立六系中之一,开办时,设采煤专业、金属矿床开采专业两个专业。当时国家正处于大跃进前夕,国家对西南“大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已确定。面对经济建设的到来,为了给贵州的基础工业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省委决定创建贵州工学院。一九五八年三月一日,建设班子筹建工作开始,同年三月十九日,省人委发出通知:“省人民委员会二十九次会议,决定成立由十九人组成的贵州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秦天真同志(工学院第一任院长)任筹委会主任”。时值煤炭工业部钟子云部长在贵州视察工作,考虑到贵州煤炭资源及其它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部里又有开发六盘水煤炭资源,建设西南能源基地的计划,便向省委建议贵州工学院设立采矿系,并表示在师资和物力方面给予支持。省委及筹委会同志同意这一建议,并列入贵州工学院建设的计划。工学院建设原计划五八年投资建校、五九年秋季招生,但由于贵州经济建设对人才迫切的需要,招生提前,省委批准提前一年于五八年秋季招生、招生名额全院720名,采矿系招100人,每个专业各50人。

为迎接招生,筹委会决定暂时借用湘雅村原湘雅医学院旧址办学,条件十分艰苦,采矿系只有两小间办公室、几张桌子和椅子,其它教学用品及设备、办公用物尚未添置。着手先抓干部师资队伍的建设,从部队转业干部中调来赵荣寰同志任系支部书记,又从贵州省干部中等文化学校调来林科甲同志任学生班主任。教师主要靠省外重点院校支持,北京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调来刘勤堂、况礼澄、伍俊鸣,重庆大学调来陈国权,又从全国高校五八年本科毕业生中,挑选北京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李恕和、高以谋、黄定福,重庆大学周锡德,东北工学院刘邦福,中南矿冶学院陈志先等到院任助教,这些同志大多于七月底八月初到院报到,到五八年底共有教师10人,其中讲师1人,助教9人。

为增加贵州工学院成立典礼的隆重气氛,表达各专业服务于贵州经济建设的特色,各系都准备献礼,采矿系的礼物一是自己动手找的黄铁矿,另一是制作玻璃钢支架用的玻璃丝,都是困难条件下做出的产品,物轻意重。九月十七日随贵州工学院成立典礼的举行,采矿系正式成立开展工作。从五九年起连续三年,壮大了教师队伍,主要来自省外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或其他院校单位的支持,计增加有:李虔、黄玉成、钱金生、李彩宗、朱水清、戴春庭、夏至芬、叶秀銮、于洪文、高志超、赵砚廷、胡应曦、姚玉富、陈光弟、刘春生、吴盛懿、黄文栋、杨锡成、许永一、武子忠、曾邦兴、周超民、王吉萍、汪建洲、何华美、高成岳、欧阳辉、谌志平、彭直钧、周汝鑫、刘君昌、何仁惠、刘佩玲、冯腾和、魏儒宗、李气刚、张家鑫,其中李虔是从苏联学习归国留学生。又从五八级毕业生中留下周兴雨、谢虞华、江恩永、曾凡林当助教,到六三年底,教师队伍扩大到51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48人。

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体制初步建成,赵荣寰任系总支书记,谌志平任常务副系主任,刘勤堂任副主任,下设采煤教研室,金属矿床开采教研室,通风安全教研组,机电教研组,选矿教研组五个教学基层管理组织,教学工作正常地开展起来,担任了采矿系的专业课,技术基础课的讲课、设计、实习等教学任务。本科学制58、59、60三级为四年制,从61级开始改为五年制,直至65级止,学生在校人数350人。66年至71年因“文革”内乱、停止招生。72年恢复招生,招采煤机械化设备专业一个班,73年根据矿山事业发展要求招矿山电气化专业一个班,取消金属矿床开采专业,74年停止招生,75年招采煤专业2个班,76年又招采煤机械化专业一个班,从77年开始采煤工程专业年年招生,矿机专业及矿山电气化专业则轮流招生。八十年代初,专业规范名称、学院决定取消矿山电气化。采煤工程专业为拓宽专业面,开设了岩土工程专门课,后转为岩土专业,93年创办工程测量专业,九十年代末筹建了矿物加工专业及暖通与空调专业。采矿系共设置:采矿工程、矿业机械、岩土工程、工程测量、暖通与空调、矿物材料及加工等六个专业。随着新建专业的增加,干部、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也再次增加,共计增加了刘东鑑、罗尚杰、王国璋、汤宗惠、杜兆燊、杜胜庭、李崇敏、刘钦华、卢励勤、杨成银、朱建林、张林婷、熊德华、杨厚华、苏啓棠、陈伦军、肖玉、刘勇、郁钟铭、高克新、章壮新、邓海燕、彭秀英、冯晓宪、黄武成、张覃、唐云、张小武、唐晓玲、叶明亮、吴洪词、王子牛、任广伟、李志立、潘棋、窦齐云、王凯燊、等几十位同志。由于专业或工作岗位变动,人员也有变动,但最多时,系里的干部,师资队伍近一百人。学生人数550~600人左右,建立了初步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十个(一些内容合并,归为六个实验室管理),资料室1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招硕士研究生,是工学院最早三个硕士点之一,到九十年代中,积累建成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室设备。采矿工程学科是省批准的学院两个省重点学科之一,并给予费用投资,使采矿系建设进一步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炸开介白关,当好建校突击队。

工学院成立时,借用湘雅医学院旧址,勉强把一年级(58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部份干部教师生活工作安排下来。但59级入学无法安排,必须在蔡家关建校才能解决问题,只有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当时蔡家关是一片田地,没有通电、通自来水,没有正规的道路可作建校材料运输,运输问题成了制约建校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打通介白关花密岭的阻隔。党委决定把这个艰苦的任务交给新生的采矿系,接受任务时采矿系在系干部教师一共只有10人,和100名58级刚入学的学生。58年11~12月,陈志先带领58级学生在哑口用手工打眼,装黑火药爆破、进度慢,不能满足建校进度的要求。于是先行到工地的陈志先、刘邦福、提出用大爆破及打隧道两个方案选其一,加速进度,经系领导组织讨论报党委批准,确定采用大爆破方案。工程方案确定后,就成了采矿系全体师生员工的任务,全员投入工程施工。先由陈志先、刘邦福测量介白关地形图,设计药包的位置,59年初伍俊鸣到校后,测量、定位的工作由伍俊鸣负责,陈志先、刘邦福负责施工,为工作方便赵书记、陈志先搬到蔡家关,住上寨农民家指挥。随着工程进展,全体教师相继到达蔡家关工地,学生也进住现场工房。教师除参加劳动外,还有值班任务。此时分工较明确,赵书记、林科甲负责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组织工作,刘勤堂、况礼澄协调整个技术方案施工中的问题,黄定福负责工地照明、机械维修,陈国权负责工程采购及运输,李恕和、高以谋、周锡德负责工地通风排烟、爆破冲击波观测方案及仪器安装,观测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虽说有分工,实际是那里需要那里上,相互支持。工程主要劳动力是五八级学生。开始十分艰苦,劳动条件艰苦,生活条件也艰苦,后从矿山机器厂买来了一台锻钎机,林东局买来两台OM-506钻机,又从工程局借来一台将报废的移动压气机,劳动条件有所改变。还从铁路局请来爆破总工程师邵善真,工程师谢泰极当工程顾问及指导,请来一位退休的内燃机维修师父帮助修理压气机。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令领导和全院师生感动。如孟世诚、伍良端、崔淑萍、谢虞华、杨荣伦、江思永、曾凡林等都是学生中优秀代表。

整个工程于五九年春节过后,二月开工,用了两个月零四天,掘进了七个药室共长40米,总装药量达40T,在邵总及谢工指导下,进行了装药,导爆线铺设,峒室回填封口等一系列最后工序,爆破准备工作于4月21日完成,待命爆破。59年4月22日清晨,贵阳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对居民进行疏散、封锁现场。秦院长、蒋书记、许院长等领导均撤至新村背后山上。上午10时整,随着秦院长三棵信号弹升空,李恕和合上电闸瞬间,一声巨响,40T炸药按设计要求,炸开了界白关,爆破石方达7万立方米,全院一片胜利欢呼声!这么大的工程在当时贵阳历史上,乃至于全国高校的建校历史中,绝无仅有!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却是一批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及十几个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助教。

大爆破工程成功,凝聚了全院师生的集体力量,各兄弟院系在整个工程中给予采矿系很大的支持。爆破之后,在工程队及全院师生义务劳动支持下,整个工程清方任务于六O年七月五日完成,全院举行通车典礼,结束工学院交通闭塞的历史。

秦院长十分高兴赋诗一首,鼓励师生、诗曰:


雄心壮志排万难,

铁槌打开界白关,

花密腰断山神去!

坦途飞车小龙潭。


大爆破工程中,采矿系师生锻炼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及全局观点。大爆破是在学院领导关心指导下,全院师生大力支持下取得成功。系师生铭记心中,因此,兄弟院系有需要时采矿系师生也无保留支持,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如制砖任务是兄弟系的任务,一旦需要人力支持,系师生以发扬“大爆破”精神为口号,日夜三班投入无怨言,女生与男生比抬湿砖坯,一次两板,不下一线。六四年备战,学院决定打通上下寨间360米隧道,采矿系再次承担艰巨任务,况礼澄、杨元庆领头,其它教师也参加劳动,主力是校64级毕业留校青年教师,为加快工程进度,缩短独头通风距离,改善工作劳动条件,该隧道采用双工作面上、下寨同时掘进,而保证两工作面能正确相遇的贯通测量,掘进定向工作则由测量教研室承担。经过一年劳动,工程胜利完工,两工作对接情况十分理想,平面误差<20厘米;高程误差<40毫米。系青年教师刘从孝还付出了血的代价。


三、四方支援、珍惜人力,造就一支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可贵师资队伍

采矿系成立后,师资不足,专业增加后,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系只有一名副教授,二名讲师,其他都是助教。争取四方支援是我系建立师资队伍两手中的一手。在四方支持下,师资力量逐渐加强,有来自国内其它院校,也有来自厂矿企业,设计部门,还有留学生,本校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人员来自省内外五湖四海,系里对这些新生力量十分珍惜。首先是信任这些同志,安排恰当岗位,学以致用。安排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或当访问学者,回校后在教学中起骨干作用。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实践中锻炼,利用下厂矿带实习的机会,参加科研的条件或学术交流及各种学科年会,让青年教师增大知识,开阔眼界。鼓励青年教师上讲台,发扬以老带新的方法。严格要求青年教师,上讲台都要经过试讲,有的达3-4次,还组织其它教师听讲,提意见,共同提高。上课前还要求学习教学方法,教学文件。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程要有教学大纲、日历,上课要有讲稿、教案。因历史原因未做过毕业设计的教师都补了这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实验室建设,充实实际知识、经验,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干部也循此路径成长。为了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示范作用,多次组织观摩教学、教学经验交流会。经过多年努力,培养师资力量,粗略统计最多时,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正副教授39人,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40人,初级职称助教10多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学科较齐全、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可贵教师队伍。


四、团结一致、顾全大局、埋头苦干的领导集体

采矿系领导集体,是一个团结、顾大局、苦干实干的集体。建系初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赵荣寰同志,是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他把部队上团结顾大局、艰苦奋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传统带到系领导班子中,以自己行动带动了其它的干部和一般党团员,使这些优良传统能在系里扎根。促使这种优良传统发扬的另一原因是建院、建系、大爆破工程的客观环境。当时任务重、条件艰苦、领导班子必须坚强、团结,以身作则,才能团结广大师生,发扬集体主义,克服困难,完成大爆破工程及建系的任务。以大爆破工程为例,在劳动条件差、物质生活困难条件下,师生住在茅草房或油毛毡工棚内,伙食也不好,三班倒劳动,遇雨天困难更大,有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问题是干部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鼓舞师生斗志。当时秦院长、蒋书记等院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工地、到工棚中关心师生,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为基层干部做出榜样。系领导更是应深入群众,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必须踏实细致工作,还要吃苦在先,才能取得做工作的资格。这个好作风,多年后,一直继承在干部中,如指导员、班主任一直住学生宿舍,吃在学生食堂,关心了解学生生活,午饭、晚饭后时间或晚自习后时间就是他们与学生交谈或研究工作的时间。只有学生就寝后,他们才得到休息或回家睡觉。干部间,在艰苦工作条件下,同乐同苦,相互支持,彼此沟通,建立真挚的感情,营造温暖集体。在困难时期,因营养不良而出现浮肿病,学院为患病者开营养灶,根据浮肿程度分三天一期和七天一期二种,系干部都自觉将此照顾让给群众,从未去享受。为保护教师职工健康,干部每晚到宿舍动员大家晚8:00必须上床休息,这在当时是干部的一项任务。情况好转,市场有凭票供应商品,有时,系里得到一些购物券,如布票、棉花票、糖票、烟票、缝纫机票等。负责分配的干部本人从未得到,都分给其它教职工中急需者,分配结果公之于众。干部作风正派、群众信任。文革期间,受派性干扰,因观点不同分为两派。系党政领导能高姿态、不计前嫌、正确对待两派群众,带头号召党团员克服派性,派性消除快、彻底,为文革结束后系里顺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与系干部作风正派、思想基础好有极大关系。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领导班子相互接替,况礼澄、武子忠、周锡德、高成岳、高以谋、谢虞华、魏儒宗、欧阳辉、郁钟铭、杨厚华、李崇敏、刘钦华等同志,先后担任过系正、副主任或党总支正、副书记等领导职务。


五、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精神,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工作

采矿系的建设,一是坚持为贵州经济建设服务,主要为贵州矿业系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兼顾邻近省份矿业人才的培养,因此系里所设专业都是根据贵州经济建设需要而设置。二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力争提高教学质量。采矿系成立初期,没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进展慢,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这个矛盾,我系大力开展了现场教学。在煤炭部支持下,除与各部属矿业学校建立各种教学业务联系外,主要是与全国各先进矿山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利用矿上的先进设备,为教师的进修备课创造条件,为学生实习、补充实验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找到培训基地。学生每年实习时间在8-10周左右,由教师组成实习班子带领学生前往,参加班子的成员,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全国各大矿如开滦、峰峰、太原、大同、鞍山、淮南、淮北、平顶山、焦作、鹤坒、铜官山、水口山等矿务局所属矿山,都是我们的现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自带行囊,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教师深入现场备课,获取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学同时也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学生随班在师傅带领下实习,了解各种设备的结构、运转、操作、用途、以及各类生产系统、工程设施等内容,还请矿山工程技术干部,为学生上课,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很好效果。

随着六盘水煤炭基地及开阳、瓮福磷矿基地的建成,为我系提供了更好的办学条件,系里同这些矿山、能源基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相互支持,成了采矿系教学、科研、实习“三结合”基地,同煤炭设计研究院及煤炭科学研究所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人力、物力、技术资料等方面相互支持。八十年代我系已开始培养硕士生,九十年代与中国矿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取得经验基础上,近期又为六盘水矿山培养了一批工程硕士。除正规招生外,为矿山生产急需培养人才,又是采矿系的教学特色之一。计有二年制矿长培训班、工程测量培训班;其它如综合采矿培训班,矿山测量培训班、液压培训班、矿机培训班、通风模拟培训班、矿电培训班、选矿机械培训班、工程机械培训班等几个月短期培训班就更多了,无法一一统计,总而言之,采矿系抓住了培养矿山建设人才这一主要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62年以前,贵州矿业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外省院校,63年以后,情况逐渐改变,主要来自贵州工学院采矿系,至99年初步统计,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260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   名,生产急需(非学历学生)各专业人才约800人。这批干部遍及省各厅局厂矿、地方工业局,成了贵州矿业系统建设的骨干力量。还支持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山西、安徽、新疆、北京等省市。


六、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科研团队精神

建系初期,谈不上有科研条件,在困难的情况下,几个初出茅庐的助教,在科研方面进行了百折不挠的试验,精神可贵。更为可贵的是团队精神的发挥。大爆破采用了微差爆破技术;玻璃钢材料的试制这在当时都是新技术。排炮烟水风扇的研制是大爆破工程需要提出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依靠科研团队精神克服困难而进行的,这个精神也影响了系以后的科研工作,值得回忆的有以下一些科研项目:


一是通风模拟计算机的试制:

五十年前,计算机对多数人是陌生的东西,青年助教李恕和提出建议,以非线性模拟办法,对通风网络上,风阻、风压、流量进行模拟计算,以灯泡、电位器、变压器等电器元件,组成计算机模拟线路,设计通风模拟计算机。院系领导认为是新生事物,在人力、物力上大量支持,在试制过程中,几乎投入了系的全部力量,日以继夜、干劲十足,最终装成通风模拟计算机,还办了模拟计算机培训班,全国各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都有人来参加实习。虽然效果及实用价值无法与今天计算机相比,但科研内容在全国煤炭院校中属先进,也是我系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在发挥科研团队精神的条件下完成的。李恕和同志作为这个项目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领导表扬。


二是通风实验室建设中的创新

通风实验室全国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均占用大量实验室面积,设备笨重,操作起来,噪音极大。冯腾和讲师提出用玻璃管、小型风扇模拟通风网路,测试通风系统参数,这在国内属首创,在教研室教师共同参与下,克服许多困难,自制微型皮托管,取得了成功,不少矿业院校派教师前来参观学习,受到矿院同行专家的肯定。通风实验室也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实验室。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科研是在经费不足条件差、经多次失败、反复研究最终取得成果。鼓励我系教师向前开拓、勇于创新、不怕挫折的科研精神。


三是七十年代末,系统工程科学理论开始引入我国。

我系教师最先把系统工程、优化知识理论引入采矿工程专业,成为专业 的技术基础课。况孔澄教授完成了“缓倾斜煤层开采方案设计优化模型”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接着又与其它教师,研究生合作,开拓“CAD技术绘制矿图”的研究项目,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科技的成果,更新了教学内容,还写出了“矿业系统工程”教材,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必选课程。

经过全系教师努力,系里共完成科研项目  项,得奖项目  项,发表各类等级论文x篇。


七、依靠煤炭部及厂矿企业支持,促进系教育事业发展


采矿系成立后,一直与煤炭系统,从部领导到厂矿保持密切关系,得到部领导及各单位的关怀及支持。促进了系教育事业的发展。

煤炭部的支持,对采矿系建设极为重要。原本打算给一些设备支援系实验室建设,因为当时体制关系,未能实现。但在可能条件下,一直给予关心支持,例如学生出省实习,在当时情况下,住宿、费用、安全等对矿山都是压力,但在煤炭部教育司支持下,系的实习计划,列入部属院校的实习计划中,给予完满解决。又如凡是部技术会议、部属院校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年会、科研学术活动等都通知贵工采矿系参加,使我们得到许多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每年需要的专业教材、中矿及其它院校也大力支持。还通过西安矿院转交给我系艰苦专业学生助学金,支持办学。六盘水建成后,促使六盘水与我系建立密切关系,解决了我系“三结合”教学基地建设。

“文革”结束后,煤炭部曾发文与省委共商以贵工采矿系为基础,部里投资、中国矿大支援一些干部教师、联合重大、昆工采矿系,成立贵阳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但由于种种原因错过这一历史机会,最终未能实现。事后,部又与省协商联合办学,部支持系400万元教学投入,十年内,系毕业生70%由部分配,主要分配在贵州省部属大型厂矿、兼顾邻省。30%由贵州省分配,分配在地方矿山。利用这笔费用,建立了采矿楼,还建立了采矿模型室,矿压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提升模型室,通风安全实验室,微机室,测量实验室,井巷实验室,矿电实验室。一些教学模型,都是与教材配套,由部模型工厂供给。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或原有实验室的改造充实设备,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保证,改善办学条件,当时毕业设计学生有8-10人一间的设计室,实验室基本满足教学初步要求,每个教研组都有办公室。教学楼建设,一定程度减少了学院教室紧张的程度,而微机室、测量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支持了兄弟系的相应课程教学。


八、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的作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采矿系党组织组织生活一贯正常,对党员要求严格,党干部作风正派、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较好,组织观念较强。安排在那个岗位上,都能努力工作,当作革命工作需要对待。如江思永、汤宗惠、叶秀銮等同志,都是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干行政工作,他们当办公室主任、总支秘书、工作接触面广,杂事也多,踏实为系师生服务,师生都满意,在系的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党内有这样一些好同志,采矿系党组织才有战斗力,在系的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保证作用。

共青团的作用格外明显。建系初期,干部教师一共只有4名党员,师生队伍中大量是共青团员,因此很多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团支委及入党申请积极份子分头做,起到党组织的助手作用。许多团员以党员为榜样、讲党性、不计个人利益,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接受考验,逐渐加入党组织,党组织也不断壮大,才有今天的队伍。共青团的思想工作也十分活跃,例为利用实习的机会,参观刘胡兰烈士纪念馆,参观矿山“万人坑”,到南京谒中山陵、雨花台凭吊烈士、请身残志不残的英雄人物做报告等活动,对于坚定一代人的革命理想,建立正确人生观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党政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工会、学生会的群众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何华美任系工会主席,建立了系“教工之家”,在全院是首家成立的。工会关心职工生活,有临时困难的职工,总会得到工会的关怀。“教工之家”是系职工、教师集体活动的地方,设有14张活动桌有桥牌、围棋、象棋、康乐球、还有乒乓球台、羽毛球、排球等,供职工娱乐。工会还组织春游活动,体育活动组织也出色、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比赛多次荣获冠军,田径运动会得过“三联冠”永久奖杯,各种比赛上,获得名次都在三名之内。“教工之家”四壁挂满奖旗,四围排满奖杯。通过开展上述有益活动,活跃丰富教职工生活内容,增进了相互团结与凝聚力以及可贵的团队精神。因此工会工作受省工会表扬,受“优秀教工之家”奖励。

学生的体育、文艺活动,在学生会组织下,成绩也明显,每年春秋二季运动会,都夺得好名次,也同样得过多次冠军及“三联冠”奖杯。


以上这些活动,在促进师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方向,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  语


采矿系通过几十年的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及风格。

特色就是:忠于教育事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把培养贵州需要的矿业高级技术人才,为贵州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办学的目标及任务。

一贯的风格是: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团结互助,顾全大局,敢于创新、勇作贡献,具有较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今天的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条件,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室条件,或干部配备,都是采矿系建系初期所无法相比的。在建设“211”学校的过程中,矿院师生一定能在现有基础上,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把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的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BETVLCTOR伟德国际体育西校区 电话:0851-83627268 邮编: 550025 黔ICP备05000607-1